张梦丹——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作者:杭德宝|发布时间:2021/2/4 12:23:08 |1389次浏览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张梦丹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对此话颇有感触,可将之引申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认为:教、学、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领,是引导,是为了学,最终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宣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育的规律。”因此,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术,导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做,是为了现固学的成果,是教与学的反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的过程,是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检验教与学的正确与否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教、学、做三者是学习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其理由是:通过认知、体验、实践,促进感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内容、学的内容和做的内容必须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师不但要将教法和学生学法联络,并要将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
其实,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深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犹如快马加鞭,一日千里,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完善、更新,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此乃当今社会所提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何谓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源于生活,都源于生活实践,知识的内涵与生活的内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回顾行知先生的话,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讲行教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
我们深深感到,爱心是人间最真的感情,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心中应该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里,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社成长。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下生根、发芽。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学习型的教师,成为学生的一头源远流长的活源头,用自己的爱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