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十六):课题引领促发展 深耕细研启新程
作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24/4/10 17:51:52 |899次浏览
课题引领促发展 深耕细研启新程
——江宁区小学科学应从祥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在晓庄实小成功举办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工作,2024年4月9日,江宁区小学科学应从祥名师工作室月研修活动在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成功举办。工作室指导专家江宁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刘德云老师、句容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王明祥老师、工作室主持人应从祥及工作室全体成员、江宁区小学科学青研班第3组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课例展示
活动的第一环节是四节课例展示。第一节课,来自晓庄实小的王彩霞老师展示了课例《水里的植物》。王老师首先从盆栽的实物出发,引导学生复习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需要阳光、空气、水和营养。其次,出示三种水生植物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生长的位置一样吗?水葫芦为什么能生在水面,金鱼藻为什么能生长在水中,莲为什么能扎根水底且叶长在水面上?进而聚焦水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最后,引入红树林适应海水的案例,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拓展环节,王老师布置学生种植碗莲,发放了种子和记录单,期待学生将长周期的种植观察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节课,是来自晓庄实小的陈卓老师带来的课例《有趣的食物链》。陈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和,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首先,陈老师以谈话方式引入“能量”,让学生分析草、鹿和狼之间的能量流动,并结合大自然中更多吃与被吃的案例,建构“食物链”的概念。接着,陈老师放慢节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食物链的规律,并思考:为什么食物链的起点是植物?引入生产者和消费者,从而突破难点。然后,借助非洲草原的复杂情境,指引学生梳理寻找食物链的科学方法,进而建构“食物网”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当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生物数量急剧变化时,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巨大影响,甚至毁灭整个生态系统。最后,陈老师以“生物死亡后的尸体去哪了”这一问题引入“分解者”,引导学生理解分解者在能量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课,来自江宁科学园小学的黄敏老师展示了课例《庞大的“家族”》。黄老师的课堂内容丰富,器材准备充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的观察。首先,黄老师以“X学校要成立昆虫博物馆”这一情境入手,让学生描述自己对昆虫的了解,从而引出课题。其次,利用昆虫活体、标本、图片等多样化的工具,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借助精心设计的活动记录单,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观察,为建构“昆虫的共同特征”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拓展视频,加深学生对昆虫这一庞大家族的理解。拓展环节,黄老师设计了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为建立昆虫博物馆添砖加瓦。
第四节课,是来自句容崇明小学文昌校区的吴杨老师带来的课例《热在水中的传递》。吴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温柔、精练,教学设计新颖,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首先,吴老师从生活中的烧水现象出发,聚焦问题:一壶水是如何热起来的?接着,借助三个温度计和感温探头测量水的上、中、下层的温度,发现上层的温度比中间层和下层的温度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学生依据事实修正初始想法并进行合理猜想。然后,吴老师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结合演示活动,进一步让热水和冷水在水中的传递过程可视化,加深学生对“热对流”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后,利用“再烧水”活动让学生运用“热对流”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上端加热的试管最先沸腾,实现了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升华了认知。
专家讲座
接下来是句容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王明祥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小学科学论文写作的一些体会》。王老师不仅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还具备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他从目标定位、学习引领、谋篇布局、积极投稿等几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在学习引领方面,王老师强调专题学习法、网络学习法、小组学习法、交流学习法,并提倡我们多多阅读《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报刊。在谋篇布局方面,王老师从写作要素、写作切入点、潜心酝酿多次修改三个角度展开了“细致入微”的经验分享。在投稿方面,王老师分享了大量的投稿指南和投稿注意事项,为我们指引了明确的投稿路径。最后,王老师借助自己的“教育教学文章汇编”,鼓励我们多听、多想、多写、多参与,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做一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好学上进的人民教师。
活动总结
活动接近尾声,工作室主持人应从祥老师为今天的活动作了精彩的点评与总结,也给各位工作室和研修班的成员提出了新的愿景,他鼓励在座教师要向王老师学习,向句容市的老师学习,怀揣教育梦想,守望教育情怀,勇敢掌舵,刻苦钻研,奋力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工作室和研修班的老师在本次活动中一定收获满满,任重而道远。
撰稿:严梦甜
图片:陈卓
校对、审核:应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