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十九):理性精神打造课堂看点,科学评价助力教师成长
作者:无|发布时间:2024/9/28 10:04:42 |336次浏览
理性精神打造课堂看点,科学评价助力教师成长
——应从祥名师工作室月研修活动报道
秋意渐浓,将军山下,科学研讨的氛围不减。应从祥名师工作室月研修活动,于2024年9月26日在南京市将军山小学圆满结束。本次活动不仅延续了工作室“理性精神下思维型课堂”的指引,更是引发了新的教学理念的碰撞。活动的科学研讨氛围浓厚而热烈,工作室成员和将军山小学科学组的全体教师在这场盛宴中都获益匪浅。本次活动分为两个会场三个板块。
双会场齐绽智慧火花,四位教师联袂呈现四节精彩研讨课
将军山小学的杨文文老师献教《刺激与反应》。杨老师以小游戏导入,学生通过“拍拿放”的游戏,引出课题。紧接着出示生活情境:观察闹钟声响起小女孩起床,让学生观察小女孩行为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在这个情形中,哪个是刺激?哪个是反应?学生们都踊跃地参加了进来。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再次辨别刺激与反应,在实例中理解刺激和反应的定义,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杨老师带着学生做“快速抓尺子”的游戏,学生两两组合,在快乐地游戏中发现原来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杨老师以苏炳添的视频例子,让学生明白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反应速度更快。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向面部扔棉球”小游戏,引导学生理解人的本能反应。杨老师的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参与度高,在具体的情境中、丰富的体验中理解“刺激”“反应”的概念,理解两者的关系,课堂目标达程度高。
诚信小学的严梦甜老师献教《机械摆钟》。本课一开始严老师出示了许多图片,将学生带入到研究摆钟的情境中。本课是探索精确计时工具——摆钟,学生从摆钟的摆动开始观察研究,通过测量摆钟摆动10次需要的时间,发现它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初步感知摆的等时性。是不是所有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一样呢?教师引导学生重复观测同一个摆在不同摆幅下,摆动10次需要的时间,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明确摆的等时性;同一个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相同,与摆幅无关,即摆动周期不变。此外,通过对比各组间的数据,会发现不同小组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不同的。本课的重点是研究单摆的运动规律,即等时性原理,培养学生基于实测的数据,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理解单摆运动规律。同时,教师训练学生在探究中保持严谨的态度,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在突破认知的冲突中,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将军山小学的谢婵莲老师献教《鸟类》。鸟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谢老师按总体——个别、个体——环境的逻辑和结构设计学习活动。四年级的学生对于鸟类是有一定认识的,他们能列举出常见的鸟类,并且能大略描述鸟类的共同点及不同鸟类的特点和生长环境,但他们不能完整地列出鸟类的共同特征。第一部分,谢老师设计了“鸟类体检大会”的情境,引出关键问题“鸟类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观察活体鸽子并利用鸟类的资料卡进行总结,从“外观、繁殖、行动方式、取食器官”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得出“有羽、有喙”是鸟类特有的特征。第二部分探究鸟类特有结构——羽毛的作用。由正羽和绒羽的生长部位入手,出示不同的观察手段,让学生思考如何观察羽毛的结构特点。通过追问,让学生继续思考:羽毛的功能是什么?与这些特点有什么关联?经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羽毛的不同结构特点,对鸟类有不同的作用。第三部分,利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鸟类另一个特有的结构——喙,并根据喙的结构特点思考喙的作用,得出喙的结构与食物种类有关的结论。再以此继续观察鸟足的结构和功能,发现鸟足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有关。综合结构特点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总结出生物的不同结构导致了不同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特点最终都是为了适应环境作出的改变。
诚信小学的黄菲儿老师献教《常见的岩石》。这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石头,所以四年级的孩子对于岩石存在的地点、颜色、颗粒大小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黄老师先出示了有地方代表性的岩石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利用瓷片、砖块等,帮助孩子辨别生活中容易跟岩石混淆的人造材料,确立“岩石是天然的”概念。第二、三部分,黄老师将观察层次整合。聚焦生活中常见的岩石,先引领学生利用感官用眼睛看颜色和形状、用手摸光滑度、敲击感受声音等。再利用小棒、滴管等工具,将观察升级。从感官到工具,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利于他们发现更多岩石的特点。在利用工具观察岩石的实验中,黄老师引领学生关注实验的“公平性”,将控制变量实验渗透到实验设计中。第四部分,黄老师列举了一个岩石的描述方式,依托学生观察的岩石记录单,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描述岩石,以此举一反三来描述其他几种岩石。最后,她鼓励学生收集岩石,相互介绍,将课堂上的学习方法和内容有效迁移到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科学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场讲座、四声点评,共绘研讨新篇章
首先,工作室成员——清水亭学校的杨菁馨老师做了《假设环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开展策略研究》的专题讲座。杨老师指出假设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其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学段要求,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遵循螺旋式上升的思路,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杨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许多她的经验,学生可以基于前概念产生认知冲突,例如,《热对流》一课,对于“热是如何在水中传递的?”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活动单中图片的形式展现一个装有水并正在被加热的烧杯,让学生思考“给水加热时,水是怎么变热的?”并把他们的想法在活动单上画出来。在驱动性问题引领下,他们可以迅速调动已有的经验认知把自己的想法描绘下来,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预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太阳系大家族》一课,宇宙的知识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简单绘制他们脑海中太阳系的样子,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课前合理预设,可以提高实验效率,例如,《把盐溶解到水中》一课,教师可以巧妙地采取了先假设再实验的方式,减少了实验时间和实验次数。由此可见,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
在四位授课老师简短讲了一下自己的授课思路后,我们迎来了工作室参与磨课的四位导师的精彩点评,他们针对研讨课引发了大家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对于《刺激与反应》一课,科学园小学杭德宝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小游戏的方式突出了重点,学生在游戏的亲身体验中一步一步去理解何为刺激何为反应,通过切身经历让学生在体验中不知不觉地突破了区别刺激与反应的难点。课堂的每个环节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自身具有亲和力,有利于感染学生,促使课堂环节更好地推进。对于《机械摆钟》一课,竹山小学李鸿见老师肯定了严老师勤于钻研的精神,对教科版教学内容进行改组创新,将单摆运动的规律单独提出来让学生去寻找研究等时性的方法。在学生做完实验后,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展示交流,分析他们小组之间的数据,让科学实验真正做到了有意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无关,很好地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对于《鸟类》一课,科学园小学应从祥老师肯定了谢老师认真的态度,谢老师利用活体的鸽子与资料卡结合的形式,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足够间接经验,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鸟类的共同特征,并且谢老师在活动中抓住了学生的迷思概念和模糊概念,让学生学会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判断实际问题。对于《常见的岩石》一课,杨露老师表扬了黄老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钟乳石、黄山奇石和雨花石等学生常见的石头,让学生借助工具自主观察。通过引导学生用多样化的观察方法,发现了岩石的不同之处,为学生后期描述岩石做了很好的铺垫。整个过程黄老师教态自然,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深剖评价细化目标,践行科学教学新理念
工作室主持人应从祥老师首先肯定了工作室成员的工作态度,并为下一阶段工作室研修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与要求。同时应老师还提醒各位科学教师要紧跟省市最新科学教学理念,把素养导向的目标要求真正落实在课堂,他带领成员重温了省教研员提出的“课堂看点”:备课时就要预设看点,上课表现看点,听课寻找看点,评课反思看点。而课堂看点的思考可以从目标的达成度、思维历程的清晰度、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支持度四个方面入手。
最后应老师进行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布置。
撰稿:杨文文
图片:闵 杰
张 倩
校对:谢婵莲
审核:应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