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智慧交织 融合与成长共舞
作者:教研处|发布时间:2025/10/10 14:34:57 |168次浏览
爱与智慧交织 融合与成长共舞
——江宁区融合教育教研共同体东山组“融合教育课堂差异化教学策略”专题研讨活动
金风绘就斑斓色,细雨润开各异花。为进一步深化融合教育实践,提升教师差异化教学能力,营造包容、支持的教育生态。10月9日,科学园小学成功举办了以“融合教育课堂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评课交流、案例分享与专家引领四个环节,呈现了一场理念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盛宴。

课堂展风采,学科融爱各不同
活动伊始,三节精彩的研究课依次亮相,展现了融合教育课堂中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智慧。
首先,科学园小学曹俊老师现场执教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曹老师以学校社团的宣传片这一生活情境导入,通过精心设计的层递式任务单,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说课环节,曹老师阐释了如何通过数据分组、图表对比等策略,兼顾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逻辑思维在分层引导中自然生长。同时也分享了以“播放视频”、“伴读小助手”和“粘贴信息”等方式,支持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心得。

潭桥小学周帆老师的录播课《桥》则带来了情感的洗礼。课堂以朗读促感悟,以品析触心灵。周老师通过品词语、理情节、析细节等任务,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恶劣、梳理环环相扣的情节、感悟老汉品质。整节课以人物形象为圆心,辐射情节、环境要素,借助图片、视频等多样视觉支持手段,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多重教学支持策略,实现“理解—感悟—表达”闭环。周老师的说课围绕如何基于精准评估设计特需学生的教学目标展开,详细介绍了《桥》这一课所采用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最后她强调:真正的桥,不在水上,而在心上,融合教育要“在心上搭桥”,为每一名特需学生筑起通往学习的坚实路径。

紧接着,实验小学的鲍学楼老师的《踢毽子》录播课则将活力与融合注入操场。通过观摩课堂和聆听说课,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鲍老师课堂设计巧妙融入了协调性训练、小组协作与趣味竞赛,教师通过个别指导、同伴互助和难度自选等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踢”出自信,“毽”康成长。为降低盘踢技术难度,他巧妙用足球替代毽子,帮助小朋友们快速找到动作要领,同时借助教学挂图和趣味口诀,将抽象动作具象化,让学习更直观高效。这种兼顾趣味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方式,既关注个体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评课显真谛,教育底色皆是爱
区融合教育教研共同体东山组领衔人张欣副校长的点评中,对三节研究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曹老师以多彩的素材使用,丰富的互动环节,以及脉络清晰的板书创造了一节有趣、快乐且易懂的数学课;周老师情感充沛、语言动人,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将同伴支持落到实处;鲍老师的课堂设计别出心裁,活动环节层层递进,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张副校长强调,尽管学科不同、形式各异,但三位教师的课堂拥有一个共同的、温暖的底色——那就是对学生毫无保留的“爱”。正是这份爱,驱动着教师去关注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用心设计每一处教学细节,将差异视为资源,将课堂打造成所有孩子都能被看见、被接纳、被激励的成长乐园。这份教育的初心,是融合教育最坚实的基石。

讲座润心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活动的第三环节,情感与智慧再次升华。科学园小学王雅贤老师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为主题,分享了她在陪伴一名有着ADHD和阿斯伯格症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王老师从最初的困惑与挑战,讲到如何通过调整教学策略、建立信任关系、争取家校合作,一步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这过程中,她收获着融合教育的精神:每个特殊需求的孩子,都是一个带着摩斯密码的信使。他们用看似“问题”的行为,向我们发送着求助和渴望理解的信号。融合教育,要求老师们不再做那个只想“纠正”错误的解码员,而是成为一名耐心、充满好奇的破译家,去读懂他们的信号,用爱与智慧,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往世界的桥。

总结引方向,凝心聚力向融合
活动最后,教研员茅成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活动的深度与价值,并鼓励全体教师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持续关注融合教育,深入研究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策略。她呼吁大家争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将融合教育的理念深耕于日常课堂,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共同绘制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画卷。

活动虽已落幕,但融合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将在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中持续生长。我们相信,在爱与智慧的浇灌下,教育的百花园必将更加绚烂多彩。
撰稿:王雅贤
校对:马志浩
审核:应从祥 王东敏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