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11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19/12/2 15:23:34 |1093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11 月记录表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韩晗 | 骨干称号 | |
学 科 | 音乐 | 年 龄 | 33 | |
徒 弟 | 姓 名 | 李舒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音乐 | 年 龄 | 31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2019.11.27 | 《捉泥鳅》 |
《捉泥鳅》是一首富有浓郁田园风格及生活情趣的台湾校园歌谣,歌曲通过对雨后孩子们要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田间嬉戏图,富有浓厚的乡村气息。整堂课中韩老师的主线定位在“童趣”,由钢琴作品《牧童短笛》导入,给学生创设一个具有乡村气息的环境中。在对歌曲《捉泥鳅》进行分析中,发现这首歌曲并不难学唱,而且很多学生已经听过这首歌曲,于是韩老师认为,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歌曲的处理上,通过多种方式的处理,让学生知道,一首音乐作品有很多的表现方式,所以在学唱完后韩老师加入了口风琴为歌曲伴奏的环节,并且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这节课的一个知识点是让学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知道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并且掌握一字多音及附点音符的唱法。于是,在学唱中韩老师首先从歌曲的拍号入手。在朗读歌词的环节中让学生体验附点音符的唱法。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 1、认真分析教材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学情、精确的挖掘利用教材等因素,而这些都是备好课的基本要求。韩老师在课前对教材认真钻研、思考,结合学情,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有效预设课堂问题等等,才能备出高效、灵活的课来,也才会有精彩纷呈的有效课堂教学。本节课中在把握教材方面我一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首歌曲是强调“我”急切地哀求“哥哥”去捉泥鳅的情景,而不是我们一起去捉泥鳅的场景。而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假象。 2、分析学生知识背景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这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如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如何引入新知识,在引入新知识之前还需补充哪些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思想状况,智力发展水平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以便对教学中以及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个大致的估计,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在教歌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抓住教学反馈,应变能力也不强。在处理歌曲时,没有真真切切的落到实处。尤其在声音处理上我没有提出方法去解决,只是想着怎样把课上下去,这是我在往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3、音乐教学应以“音乐为主线” 新课标向我们提出:“音乐课的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而失去了音乐这条主线,课程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而,设计的教学环节一定要严格把关,与本课内容相符合的、对学生欣赏音乐有价值的、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应摆在第一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讲究实效,做到主次分明,使之合理、自然、得体,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目的。在环节的设计中,我没有很好的将音乐要素等音乐知识纳入主线,使本节课看似只是在完成教学目标、把歌曲唱会,忽视了很多。 由此可见,以音乐为主线,紧紧围绕课题适当融入对课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更好的表现歌曲的美,又能发展学生多种技能,充分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联想与表现能力。音乐学习主要是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受来理解、体验情感的,也就是说在音乐课堂上我们老师还是要去讲音乐、讲旋律、讲音乐的各种要素,不要过多去寻求非音乐的信息,这样才能不改变音乐课的性质。
| |
徒 弟 研 究 课 | 2019.11.20 | 《上学歌》 | 这节课我是围绕感受“生活的快乐、童年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亲情与和谐”这一人文主题来教唱歌曲《上学歌》。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此歌曲琅琅上口,易学易唱,容易创设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乐曲的情绪,歌词采用拟人化的创作手法表现“太阳”、“花儿”“小鸟”,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来表现歌词的含义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词记住歌词。在欣赏这首曲子时,我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用双手拍打,自己跟着音乐的游戏方式,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使学生很快的了解了节奏的快慢规律,把枯燥的节奏训练变成了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那么,学生就能把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要求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中的节奏难点也逐步解决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有效教师》 |
最近,我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有效教师》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注重过程,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收获良多。 在这本书中,写了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这些经历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有什么样的精神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态度的创造与给予。教书时间长了,有的教师教学硕果累累,但有的教师却停滞不前,似乎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持的态度不同。平庸者经常埋怨出身低微,埋怨领导偏见,而很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魏书生说过:“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成功源于热爱,让爱伴我们走向教育的高点。《有效教师》这本书从有效教师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发展环境、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发展策略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基本理念和实践报告指导。 《现代汉语词典》对“效”的解释是“效果,功效”,其词条包括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综合起来就是各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和作用。 有效就是高效能。“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高效能就是效果、效率、效益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注重效果、提高效率、改进效能、追求效益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日夜探寻、反复实践的课题。 大教育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反思。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 《有效教师》不像平日里的理论书籍那样枯燥无味,整本书中都自自然然地书写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字字散发出来的是执着的人才有的努力与付出;句句相连的是倾心于教育的人才有的思考与奉献;篇篇倾谈的是充满热忱的人才有的智慧与希望。 正如文中的提问“什么是有效教师?我怎样成为一名有效教师?这需要多长时间?”这么简单的几句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多少个日日夜夜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却看不到前方的路标,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