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11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19/12/2 15:18:54 |997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11 月记录表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谢华美 | 骨干称号 | 区骨干教师 |
学 科 | 语文 | 年 龄 | 39 | |
徒 弟 | 姓 名 | 胡敏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语文 | 年 龄 | 25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11.20 | 19.雾在哪里 |
听完谢老师的课,我觉得有很多可以学习之处: 1、注重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上,在初读课文之后,谢老师主要抓住与本课时教学有关的难读字,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反复地让学生练习,争取把字词学到位,为理解雾的淘气做准备。 2.注重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上,谢老师充分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字形,体会字形上短下长的共同点,并引导学生注意生字每一笔的占位,让学生对生字有个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根据课件笔顺图进行书空,教师范写“岸”“屋”二字,让生自由练写。末了,还将班上写的好的孩子的字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以起榜样作用。 3.注重长句子的指导。在这篇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长句子,比如“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这个句子,利用老师范读,学生自由练读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的感悟有很大的帮助。再如“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这个长句子的指导上,谢老师让学生通过理解房屋的高、街道的低、树木的高、桥梁的低比手势来读好这四个词语“高-低-高-低”的语调,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甚至”的重读以突出雾不仅藏起了大的事物,就连小的事物也不见了。“一切、什么”的重读以表现所有事物都被浓雾笼罩,世界一片朦胧的景象。 4.充分利用词卡巩固学生字词的读音。 | |
徒 弟 研 究 课 | 11.27 | 20.雪孩子 | 《雪孩子》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的可爱的雪孩子,最后为了从大火中救出小白兔而舍弃了自己的童话故事。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 一、学习默读的方法,掌握朗读技巧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雪孩子》一课,让学生学会一种读书的方式。课堂上先让学生出声朗读课文,然后告诉学生默读的方法: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读书方式的不同之处,并告诉学生默读的好处。接下来训练学生进行默读,先让学生通过默读,理解每一节的意思,了解构段形式,初步理解文章大体内容,再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进行再次默读,提高默读的效率。 二、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朗读感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首先,引导孩子想象,读出雪景之美。如何读出雪景的美,我先引导孩子想象雪后的景象,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孩子有了美的体验在读书时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其次,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朗读。在学习雪孩子营救小白兔的部分问孩子“雪孩子发现小白兔家着火时心情怎样?”孩子能够回答出着急,并能够抓住文中关键词“喊”“奔”,接着引导孩子“你还从哪里看出雪孩子着急?”学生会抓住雪孩子救小白兔的动作“冲进、冒着、抱、跑”中体会孩子不顾自己,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三、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在理解课文后,安排四人小组讨论“雪孩子会回来吗?”的话题。这个活动既使学生有兴趣地在这一环节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又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最后,通过课件引导学生理解“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再通过演示课件理解“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去了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 四、不足之处 1.课文内容太多,基本上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进行学习,但对于如何在保证故事完整性的基础上对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还很难以琢磨。 2.学生想象故事太单一,创造力不够,今后在教学中要多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小学语文教师》 | 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 二、 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