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12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19/12/31 14:29:22 |1274次浏览
师 傅 | 姓 名 | 张声涛 | 骨干称号 | 江宁区学科带头人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41 | |
徒 弟 | 姓 名 | 王庭婷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26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12月12日 | 《用字母表示数》 | 张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下面我结合张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这堂课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抽象化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导入时,采用学生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体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2、实际与理论有机结合。 为了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安排了一个例子。以例子为平台,升华成一个结论。为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关系,我创设了一个找规律的游戏;所有的内容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所有的知识点都自然生成。 3、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性和实效性 习题设计既注重“双基”训练,又注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并能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之中。 4、注重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特点,努力寻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资源,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也得到了熏陶。如:东东在周末早晨帮助妈妈做家务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了用字母的表示数的简洁、明了等优越性,同时还可以进行亲情教育。 | |
徒 弟 研 究 课 | 12月20日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2、使学生经历简单统计活动的设计过程,知道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等方法获得信息和数据,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3、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和对学生数学核心培养,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几点想法和自己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原先的苏教版教材也是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信息填写单式统计表,然后引导学生合并成复式统计表。可改版后,教材直接呈现了单式统计表,再引导学生合并成复式统计表。那么教材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调整?我想这是让教师能花精力和时间在“引导”上做文章。不管是单式统计表还是复式统计表,它只是数据呈现的不同方式,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需要的产物,我们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也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师问:哪组的男生最多?哪组的女生最少?男生一共多少人?女生一共多少人?男女生一共多少人?……”这些问题使用单式统计表能解决吗?当然是可以解决的,只是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停地翻看四张表。课堂上,我们就让学生去感受这个不方便,产生合并成一张表的需要,其实生活中复式统计表也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发明创造从哪来?就从这“需要”来。二、在合并的过程中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栏目含义、结构特点和填写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把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不是简单的把表合并起来,改一改就行了。而是从“需要”出发,“上面的那些信息,我们怎么在一张表上呈现呢?”,组织学生设计表头,在交流中修改,最后呈现出教材中的复式统计表。这样对复式统计表结构的认识才是主动的,有创造性的,在这样的活动中,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信息容量比单式更大。随后,让学生自己填一填 ,说一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完整的认识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其中总计的填写方法是个难点,但是在充分理解结构的基础上,这个难点也会迎刃而解。三、从复式统计表中读出更多的信息,这是统计的价值。在同学们不断的对数据的分析中,也进一步体会到复式统计表信息量大这一特点,最后通过与单式统计表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复式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这节课,表的结构认识是重点,可这个认识过程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统计价值的认知,创造力的培养才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教育从爱开始》 | 《教育从爱开始》读书笔记 读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他让我感受到了师爱的力量。正如老一辈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的:“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础之上的爱,不同于那种保姆式的爱,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或施恩式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爱学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爱学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学生,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会“心理换位”,也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爱学生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爱学生必须真心信任他们,信任是力量,能让学生勇敢地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器重与喜爱。 书中集中体现了李镇西老师独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李老师让我对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不但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师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份爱一直在我们生命中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