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0/6/30 15:39:51 |969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郭伟杰 | 骨干称号 | 区学带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39 | |
徒 弟 | 姓 名 | 刘明珠 | 培养目标 | 区骨干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25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2020.6.1 | 确定位置 | 这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列和行,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限正整数)。而我这一节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用数对来表示所在位置。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会有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数对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郭老师注意了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教学先让学生看情境图,说出小军的位置,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和“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确定小军的位置,有的从左边数起,有的从右边数起,有的从前边数起,有的从后面数起,这样找出的位置不是唯一的,使学生认识到这样描述位置的方法不够准确。进而让学生将叙述的语句改准确,从而知道了要统一说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班级是第几列的小游戏,帮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列和行。 | |
徒 弟 研 究 课 | 2020.6.22 | 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慧爱学生
|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桂贤娣老师的《“慧”爱学生》这本书,细读发现,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但真实地记录了许多桂贤娣老师与她的学生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里都蕴藏着爱的智慧,饱含着教育的情怀。正如书名,桂老师用一个个简短而不简单的教育故事,启迪我们如何科学地爱学生,智慧地爱学生,给学生内心真正需要的爱。桂老师用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出一套“因生给爱法”,顾名思义,就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需求,给他们所需要的不同的爱,比如: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宽容……桂老师用十五个章节分别阐述了十五种不同的学生的教育方法。其中,我对“学困生爱在鼓励”这一章节尤为感兴趣,因为此前正好思考过如何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这一问题,当我读完桂老师与她所遇到的学困生之间的故事后,又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与思考。 我们都知道要想让学困生的成绩有所进步,必须让他们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教育机智等基本素质。精彩的课堂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40分钟,教师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好好设计,那课堂效率是极高的。尤其是对于数学学困生,如果课堂精彩有趣,能打动他们,相信他们会慢慢爱上数学课。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其实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很简单,也许教师一句简单的赞美,一个鼓励的动作,或是一个微笑就能感染到学生,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有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让学生喜欢上你,再喜欢上数学。 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光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桂老师还特别注重课后辅导。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在努力地实践,我也非常关注学困生的课后补差,但是为什么效果没有桂老师的好呢?我给学困生讲题是一对一的,讲一道订正一道,讲的过程中还会时不时地问学生“你听懂了吗?”当学生没反应的时候,恨不得把音量提高一些把题目再讲一遍,生怕学生没有听清楚。这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是一种常态化的方式。但是桂老师不是这样做的,她在讲题前先和学生讲好要求,她会把错题全部讲一遍,然后学生重新做一遍,当然每道题只讲一遍,而且重新答题的时间要比原来缩短一半。讲题时桂老师会故意把音量压低,再压低,再再压低……让学生一直往她跟前凑,到后来甚至屏住了呼吸往拢凑,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听清她的讲解。学生在桂老师的指引下很容易就能明白什么叫上课认真听讲?什么叫上课注意力集中?什么叫重点知识绝不能漏掉老师讲的一个字?学生如果学会了这样的听讲方式,养成了这样的听讲习惯,还怕题目不会订正吗?还怕成绩没有进步吗?桂老师的机智就在于此,首先她和学生一起制定好双方都同意的规则,其次在讲题过程中她故意压低音量,迫使学生主动、认真地听讲,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看完了桂老师的方法,再回想自己的方法,我就知道为什么我遇到的学困生总是停滞不前了。 当然,帮助学困生进步还需要家校合力,这一点我也知道,而且我也常常利用手机和学困生的家长联系,经常性地和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能从家长那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但是当读完桂老师说的这段话后我心中泛起了涟漪,她说;“我始终坚信:哪怕你身上带着大灵通小灵通但永远没有人灵通;哪怕你手上握着苹果小米,但永远没有握着家长的手心暖人。”无论多么高级的智能手机,都只是一个工具,再怎样发达的科技,永远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真挚情感的交流。再回想一下自己从教以来的家访经历,有且仅有一次,那次家访还是因为孩子在校意外受伤了才去看望的。所以,我想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也应该去感受一下家长手心的温度,也应该给孩子一些面对面的关心与鼓励。 最令我敬佩的是桂老师开辟了教师家访的新航道。对学生来说,老师家访就是去告状的,包括我也是,和家长电话联系,多半是这个学生最近在学校又干了什么坏事,或者是作业没做,又或者是考试成绩不好。所以学生一般都不喜欢老师家访。桂老师领悟到这一点后就决定改变家访策略,学生进步她就去家访,学生再进步,她再家访,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尽量在校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想别的方法解决。显然桂老师的“生进师访”激励性家访策略对学困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正是这一策略让桂老师走进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灵,赢得了家长的尊重,激励了孩子的进步,在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的同时,桂老师也收获了一份份学生和家长对她沉甸甸的爱。学困生从原来的不乐意被家访,到后来巴不得被家访,他们能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因为桂老师“慧”爱学生,知道学困生真正需要的是鼓励,知道他们最大的成就感是老师当着父母对自己成绩的提升赞赏有加。 桂老师的智慧冲击着我的大脑,让我产生了头脑风暴,我想,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我对学困生会有更深的理解,对如何转化学困生也会有更好地、更适合他们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