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0/6/30 16:09:41 |1028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宋丽琳 | 骨干称号 | 区德育带头人 |
学 科 | 语文 | 年 龄 | 31 | |
徒 弟 | 姓 名 | 魏雪琴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语文 | 年 龄 | 23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2020年5月26日 | 《千人糕》 |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宋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1、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2、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3、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拓展,不仅仅体现为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受,我发现当我打开这些传统节日时,学生眼中充满着新奇,这不是我们教学收到的最佳效果,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证明一堂课的成功。
| |
徒 弟 研 究 课 | 2020年6月2日 | 《“贝”的故事》 | 在本节识字教学之后,我有以下的感悟: 一、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让学生先去认识“老朋友”,再学习“新朋友”。识字中,通过和字宝宝交朋友,并坐上“识字列车”。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立,学生有了一种“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感觉。他们主动地学习,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趣味识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进入“开列车”的游戏中认读不带拼音的字,后半步通过“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趣味识字,加强巩固。 3.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还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教学中,我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的人,我们可以促进他们的成长,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所以,我要求自己从领导者变成引导者,由教育者变成鼓动者,从组织者变为策划者,由管理者变为指导者,让学生当“演员”,我当“导演”,创设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 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本书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相当于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不仅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的一线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我们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塑造良好的品格。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任务,这是在帮助他们培养时间意识;鼓励他们一起打扫班级卫生,教他们怎么样扫地、拖地、擦瓷砖、套垃圾袋,让他们懂得劳动的快乐,一些学习成绩上不突出的小朋友也能从中找到自我成就感;不支持遇事就打小报告,鼓励有问题多沟通、多思考,这是在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更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遇到打不开饭盒的小朋友,让其他同学一起来帮忙,用事实告诉他们这叫“团结力量大”。有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懒”一点,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更加“勤快”一点。 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不同的儿童接受能力有快有慢,这需要我们在学习上多多宽容。我们不能苛责所有人的理解能力要一致,因而课上我愿意分出五分钟来帮助小王、小邰等同学巩固一下基础知识,课下我也愿意每天多花费十分钟来与他们的父母沟通学习情况。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也要学会宽容。永远不要带着激动的情绪去指责学生,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不经意间,可能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也破坏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容忍学生的错误,而是以一种机智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去改正。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课堂上,不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课堂不应该成为背诵教案的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我们始终要牢记的。注重学生的感受,对待学生的回答,应多鼓励,给出合理的评价。与学生一起学习新知,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出发,共同探讨新知,教师应用自己的创新探究精神去感染学生。谦虚好学,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应是教师对自己的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它体现在这样一件件小事中:见到垃圾随手捡起、从来不口吐脏话、衣着始终整洁干净、上完课将自己的课堂用具收拾干净、见到同事互相问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当我们严于律己的时候,行为教育会比苦口婆心的言谈教育更有效。 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这本书使我获益匪浅。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最后,我想说,作为学生,他们才刚踏入学习生涯两年;作为老师,我也才步入教育生涯的第二年。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和他们一样,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去怎样管理班级,怎样更好地教授他们新知识,怎样去呵护他们的童心。在此期间,我可能会因犯错而心慌,可能会遇到困难感到沮丧,但我会努力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多学多问,多思多练,不断提升自我。学生在成长,我也在不断成长。如何教育好学生,这是一门我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他们才是老师,而我是学生。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学习,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