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9 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0/9/30 15:08:56 |937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9 月记录表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单红梅 | 骨干称号 | 区学带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42 | |
徒 弟 | 姓 名 | 陈玲 | 培养目标 | 区骨干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33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9.10 | 《认识体积》 | 第一层次,借助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将一满杯水倒入另一个已经放了一个土豆的玻璃杯中,让学生感知土豆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继续通过向分别装有一个土豆和一个红薯的两个玻璃杯中倒水,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土豆和红薯这两个物体所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第三层次,直接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先让学生借助观察判断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再将它们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杯中,并都倒满水,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这三个层次都是由学生进行操作,直观地感知“物体的体积是有大小的”,我在初备这堂课时也是毫不犹豫地根据教学要求来备的,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我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非得让学生亲手操作以后他们才能有切身的感受吗?凭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我觉得他们完全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一定非得动手操作了才能获取新知。而且,就目前的教材内容与考试内容脱节这一现象而言,培养学生更高的审题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要去做的事,如果遇到任何情境都要让学生动手去试了才能揭示答案的话,那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走下坡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如下一堂“体积单位的认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观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总之,慎用操作、用好操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 |
徒 弟 研 究 课 | 9.24 | 《整数乘分数》 | 在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前,班里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于是在教学时,我提出:“为什么结果是9/10?为什么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学习。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随笔 | ||
朱永新,现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新教育改革发起人,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他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曾任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苏州市副市长,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