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12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0/12/31 9:19:40 |1141次浏览
师 傅 | 姓 名 | 宋丽琳 | 骨干称号 | 区德育带头人 |
学 科 | 语文 | 年 龄 | 30 | |
徒 弟 | 姓 名 | 魏雪琴 | 培养目标 | |
学 科 | 语文 | 年 龄 | 24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12月28日 | 《司马光》 | 《司马光》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课文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 编者选编此文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经典,发扬国学。 宋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整堂课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 一、梯级诵读助体悟 文言文的课堂重在“读”,特别是对这类小古文而言,尤其重要。宋老师的课堂中,以“读”为主线,并将“读”贯穿始终,通过指名读、同伴领读、逐句练读、借助插图挖空的形式记忆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以读促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二、逐层推进破难点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最难的便是句读和节奏,而宋老师通过逐步出示朗读的要求,一步步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出节奏,也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明白要在人名的后面、动词与动词间停顿一下比较合理,无痕地引领学生从易到难的有节奏的读完整篇课文,这么做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宋老师在这堂课中,也成为了学生学习最好的“摆渡人”。 三、巧用方法助理解 1. 借插图和注释理解文意 突破朗读的难点以后,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宋老师将学生熟悉的古诗和文言文作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两者学习的共同之处,这不仅做到了前后知识的勾连与融会贯通,也将文言文的学习降低了不少难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作文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了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插图和注释,以及自己设计的“支架”,降低了学习古文的难度,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2. 于“表演”中理解词句 在教学司马光救人这句话时,宋老师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能干的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听了宋老师的课,让我获益匪浅。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更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有心培养,都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将实践课堂,努力成长。
| |
徒 弟 研 究 课 | 12月28日 | 《雪地里的小画家》 |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富于童趣的课文,全文只有六句话,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资料和学生的认识特点,我再黑板上再现了情境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质疑,自主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我鼓励、启发、诱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学习、记忆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记,难读,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好吗?请小老师带读。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主识字的愿望。学生透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到喜欢的方式,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对探索识字方法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合理地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要冬眠?有的学生课外积累的知识很丰富,他们说出了"蛇,狗熊,乌龟"等动物。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潜力,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就应重视它。”新课标更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潜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我在本节课中就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让学生仿佛个个都成了朗读高手,都能大胆、自信地向大家展示朗读才华。 但是,仍然有遗憾的地方,开始想为孩子们准备头饰,调动他们的模仿欲,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最后因为准备不充分作罢了。所以,再次感觉到,备课需要花的时间精力之多,决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够解决的。具体表现以下两方面: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把自己当作他们学习中的一员,去感受,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始想为孩子们准备头饰,调动他们的模仿欲,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最后因为准备不充分作罢了。所以,再次感觉到,备课需要花的时间精力之多,决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够解决的。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窗边的小豆豆 | 童年,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都应当是美好的,它代表着天真天真,布满乐趣、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无尽的欢乐。 这两天看到孩子们手里多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我问孩子们好看吗?孩子并没有回答,只是说老师您自己看吧。因而我拿起了这本书,这一看就舍不得放下了,巴学园是每一个孩子梦想中的学校。小豆豆在酷爱自由的校长的爱惜下,过着自由安闲的生活,体验着多彩的人生。更使我流淌心头便是那随和的教学方式,使我更加感动。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她小时候就是小豆豆,是一个被一所小学退了学的怪孩子,她的妈妈为了不让她心里留下自卑的情绪,给她隐瞒了退学的事,到处给小豆豆找一所有个性,能容纳她的学校。 让小豆豆退学的老师和很多家长一样,他们以为规行矩步才是个好孩子,而小豆豆上课不遵守纪律,上课总爱观看教室外面的街头艺人表演,然后对他们大叫“宣传艺人”引得班里的小同学都挤到窗边,小豆豆喜欢把带有抽屉的课桌拉出来又拉出往,不停的弄出响声,以致老师不停的告诫她,总之,小豆豆为所欲为的满足她好奇心,全然不在意学校的相干规定,在老师眼中这样的孩子不是麻烦就是很怪。 实在小豆豆不是不在意老师和家长这样评价她,而是她小谨慎灵里不知道甚么是"束缚自己,规范自己,遵守秩序”孩子究竟是孩子,他们成长无忧无虑,没法分辨是非,孩子不守规矩,多半是大人题目,不是孩子的题目,或许有些父母听起来有错愕的感觉,但是真的是只有题目的父母或师长,没有题目的孩子吗?孩子天性纯洁,没有所谓的问不题目,孩子是被父母或老师安排着过生活,孩子在从现在环境中成长,模仿,学习…… 因此,我觉得豆豆的行为不是自己不能束缚自己,她的违变态规,身为大人的我们,身为老师,不论是小豆豆还是其他幼儿,我们应当尽量储备儿童发展与需求的知识,以便更好的与孩子相处,共同成长。 小林校长独特的教学方式,亲切与布满关爱的为人,给巴学园的每一个孩子留下了深入的印象,也包括我这个读者。我感觉小林校长的巴学园确切是丰富多彩的,他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某些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他的学校也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思想。 假如孩子们上课效力高,一上午就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解决了的话,老师就会带领孩子们到校外往漫步,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在漫步中,孩子们看到甚么,老师就相应地渗透相干的知识。在 与大自然那末密切、和谐地接触中,孩子的思想被放逐了,心灵被解放了,到处布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那是在学校里永久也学不到的。 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小林校长常常对小豆豆说的一句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对小豆豆来讲是多么地珍贵,一直鼓励着她,支持着她,假如没有碰到这样的好老师,那末今天的这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恐怕就会在“坏孩子”的阴影下,被自卑心理所包围,而不知所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