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备课组活动报道(二)
作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23/10/19 14:16:13 |473次浏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10月17日下午,科学园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组在B3办公室就三年级教学难点第五单元习作单元进行了集体备课研讨活动。
研讨活动开始前,备课组长姚静怡首先阐述了第五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与前后单元的联系,她特别指出本单元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所以,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两篇精读课文,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结合此次活动的目的,曾静老师首先指出她在教学《搭船的鸟》第一课时,先用课件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出示翠鸟图片和课本插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外形的美丽,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
接着,唐婷老师阐述她在指导《搭船的鸟》第二课时,会重点指导第二和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翠鸟的特点。在学生找到作者抓住了描写翠鸟颜色、动作的词语后,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些词语的好处,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第四自然段的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找出作者对翠鸟捕鱼时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学完以后再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把它的特点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写出来,进行课堂小练笔。
在教学《金色的草地》第一课时,周侗老师提出在教学之初,应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平时我们所看到的草地都是绿色的,为什么课文中的草地是金色的呢?”通过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朗读时学习生字,用多种方法识记,及时纠正字音字形。带着问题来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最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和课文中的插图,来说一说蒲公英的样子、颜色和不同之处,初步理解蒲公英的变化过程。
而在《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中,尚征凤老师则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的学习,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了解草地的变化及草地变化的原因,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学完以后,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变化写下来。
在学习“交流平台”时,周侗老师指出第一部分,先是回顾两篇课文的作者观察的收获,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发现。”第二部分,则侧重从事物的外形,颜色,特点等所作的观察,引导孩子们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进一步巩固前两篇精读课文习得的写作方法。
在“初试身手”这一环节时,曾静老师指出,通过两篇精读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所以,课前她会先布置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种事物,再次总结方法:观察时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最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来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李宗红老师也认为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将观察所得写一写,鼓励学生“初试”写下对一个事物或一处场景的观察所得。
最后,在习作例文环节中,张林老师谈了自己的见解:例文《我的小狗》中,作者经过细致观察,发现的小狗“王子”淘气又可爱的特点。教学中可以利用两个旁批,让学生带着课后题的要求自主读文,找出小狗淘气可爱的表现。仿照旁批的样子,和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阅读体会,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学习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意识。
孙燕老师对《我爱故乡的杨梅》例文中,认为:例文中观察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生动、细腻地描写,使学生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学习这篇习作例文应该指导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感受事物的不同特点。
在热烈的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中,老师们对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以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渐渐了然于胸,对本单元的习作教学也有了具体的实施方法,教学思路已十分清晰。此次单元集体备课,凝聚了老师的合力,活动过程中教研氛围浓厚,有效帮助老师们进一步拓展了教学方法与思路,提升了老师的备课水平,为提高今后的习作教学效率提供了不少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