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珠 10月读书随笔
作者:杭德宝|发布时间:2019/11/7 16:39:52 |1030次浏览
读《小学数学教育》的些许反思
近期一直在阅读小学数学教育这本杂志,其中的一些课例,数学课堂中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让我感触颇深:
一、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进行,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不在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我们要做到:
1、设置开放情境,让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迹可寻”
一是情境内容的开放,变信息完整为不完整。情境内容的缺失能给学生的思维指引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方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就“有迹可寻”。所以在课堂的刚开始,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一定要创设情境。二是情境结构的开放,变结构单一为灵活,使问题具有可变性和包容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脉络,极大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动手实践,让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据可凭”。
首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无论是观察者还是操作者思维呈活跃状态,各种信息动态呈现,与静态呈现相比更有利于学生找到潜藏在情境中的“直观凭据”并发现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形式多样,突出变式
变式教学在很长时间都被数学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这种教学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材料,让学生接触更多元的素材,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变式材料以往在课堂练习的环节中使用比较多,并且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在探究环节变式材料的运用并不多见。探究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变式性活动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