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0/6/30 15:26:53 |908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单红梅 | 骨干称号 | 江宁区学科带头人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41 | |
徒 弟 | 姓 名 | 陈玲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33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6月23日 |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 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的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面说一说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目标驱动,感知转化 张老师在课始精心设计了“巧测容积”这一有效情境,并追问:“在这个故事中,爱迪生让阿普顿用什么方法测量出了灯泡的容积?爱迪生把什么转化成什么?”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直指转化的实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转化”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理解转化 张老师引出新课题之后,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体验活动:看一看、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借助集体的智慧很轻松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1、数方格。2、剪剪拼拼。3、平移、旋转。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你们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使学生感悟到:在这一类题目的处理中,关键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同时也优化了方法。最后,张老师紧扣转化的本质,提问:“在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转化?”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中变与不变的思想,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一步步深入,策略在体验中一步步形成。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的方法、经验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张老师平时教学基本功的扎实,和对学生自学方法的到位指导和引领。 三、梳理旧知,升华转化 策略,作为使用者个性化的选择和运用,只有在主体感悟其好处时,才会萌生掌握并运用的倾向。张老师在例题之后,引导学生围绕预习作业三: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回顾。学生从求图形的面积时的转化,到计算中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等方面进行分类梳理,为学生更好地感悟转化的策略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经验,逐步升华了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这节课,张老师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合作者,更是一位睿智的策略家,当学生走上讲台时,他就学会了退。在退的同时还在等,等待孩子自己以师者的身份自主、自觉、自信地完成了数学学习。 | |
徒 弟 研 究 课 | 6月16日 | 《圆的面积》 | 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一、感受圆的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本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比较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有什么不同,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学具演示,激发探究 通过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探究之前,我问学生: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学生有点不知所措。现在回想起来,我不应该一上来就问如何计算圆的面积,而应该先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这样的引入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解答出我的问题。接下来我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小图片分成若干小扇形,从8等份、16等份再到32等份,学生把扇形拼起来,从一个不规则图形,到近似的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在这个长方形中找到圆的周长,找到圆的半径。最后得到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遗憾的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既耽误时间,又不规范,如果能统一配置学具那会更利于操作。) 三、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我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两个层次,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我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在这一节课中,我总觉得操作学具时间短,我有点操之过急,只是让学生草草地操作,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具操作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虽有碰撞,但总觉得不够。在以后这一类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时间,使学生的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另外,在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读《“慧”爱学生》而感
|
读这本书,序言部分就深深吸引了我。“初心,是放飞梦想,锐意进取的决心;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恒心;是满怀期待,充满希望的信心;是献身教育无怨无悔,真诚而滚烫的赤子之心。”这段话我至今都记忆犹新,作为一名教师,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吗? 师爱是一种理智的爱。师爱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幸福,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最强大的动力之源。师爱是以成就孩子自身为最高目标的爱,是使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最伟大的力量。 桂贤娣提出的“因生给爱”的教育思想,让我感受到了师爱的智慧。新课程已经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提倡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学生的经验、活动和主动参与,强调家校合作等,这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谈到班主任工作,人们都会认为“爱”是关键。“爱”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班主任工作的全过程。笔者同时以为,爱学生更需要智慧。班主任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年轮,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班主任工作遇到了更多的挑战,更多的困惑,需要我们更多的用智慧去关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提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工作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体现这一基本理念,首要的是班主任要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上,把自己视为“园丁”,而不是“伯乐”。班主任要精心呵护的是每一棵幼苗,而不仅仅是“千里马”。班主任要注重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应该认识到“优秀并非只有一种表现方式”。 最后,我仍以这本书里的话结束我的读书小记:教育应该有三个环节:第一是“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公平化。第二是“因材施教”,倡导教育的个性化,像因材施教一样,爱也应该“因生给爱”,“因生给爱”就是要树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因为,在师生平等的校园里才会有真实的学生,“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李希贵语)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才能有第三个目的——人尽其才,成就教育的人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