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0/6/30 15:27:51 |891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袁雯 | 骨干称号 | 江宁区小学德育带头人 |
学 科 | 语文 | 年 龄 | 35 | |
徒 弟 | 姓 名 | 董玲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语文 | 年 龄 | 26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5.19 | 《童年的水墨画》 |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袁老师注重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 。最后一首是《林中》。一开始,学生们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袁老师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剩余的问题,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 |
徒 弟 研 究 课 | 6.18 | 《我们奇妙的世界》 | 课文篇幅不长,但文字兼美,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描写细致、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童趣,感情真挚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妙世界的热爱。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搜集自然界的图片,欣赏图片,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段落、词句、感悟世界的奇妙。比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依据作者描述的云彩形状展开相像,学生说的很多,而且想像丰富,有的说像凶恶的老虎,有的说像一对深情相拥的母子......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而且对作者的写作方法掌握的较好,并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语文的蔚蓝星空》 |
初见这本书便被这富有诗意的名字所吸引,大概只有钟情于语文的人才能体会那一瞬间的悄然心动。第一章“入山行歌”悠悠然地把我带回那些沉浸于书海,惊叹于语言之美的日子。 曾几何时,语言文字是美妙的,语文课是让人期待的,正如作者所说“语文课时一篇散文,是晨起的唱鸣,唤醒大地的觉醒”。对语文的喜爱似乎也是从小学时代那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中开始的,小小的梦想种子生根发芽,直至我也成为了以为语文老师,站上三尺讲台。走进校园之前,我无数次地想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呢?我知道一个能够被别人认可、称赞的老师是需要时间去修炼的,所以我尽全力去学习和准备。大学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教学有了流程上的把握,我信心满满地走进小学去实习,听了第一节语文课才发现教学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复杂且变化的过程,尤其是那些思想开阔、反应灵敏的孩子们,他们不是机器人,不会按照老师设定的程序机械完成任务。站在讲台上原来是这样一件富有挑战的事!第一次讲课前,我尽可能地设想了每一个环节学生会提出的问题,提前写好应对答案。尽管是如此周全的设想也并没有让我游刃有余地度过人生中的第一节课,我还是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课后我对“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也逼迫我养成了细致备课的习惯,备课时我总会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读课文,去想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疑问,细致地了解文章的每一个生词,每一处语句的含义,尽量避免被学生难倒。 在入职培训中,我们不止一次的听到“爱”这个主题,几乎所有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都告诉我们要爱学生,要心中有爱。但是“爱”要怎么体现呢?在工作中,面对上课开小差的学生,面对随意敷衍的作业,“爱”怎么来化解这一系列的问题呢?入职的前一段时间我迷茫了,我以为作为老师,做好足够的教学准备就足够了,为了树立威信,我在学生面前几乎保持着严肃的一面。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获得了一批“听话”的学生,但是我们之间的距离却好像越来越远,课堂上他们配合我顺利地走完上课流程,没有一个多余的问题,他们只是听,只是记笔记。课后也不再有学生凑到我跟前和我分享他们生活里的小故事。我想起一位老师说过,她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不禁反思我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在这本书中,罗老师提到了幸福课堂的几个特质,我深以为然。课堂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平台,也是直接展示教师能力的平台。我常常会想起初中的那位男语文老师,他似乎总有200%的精力去上一节语文课,课堂上他朗读时总是慷慨激昂,讲课时又是抑扬顿挫,每节课我的注意力都牢牢的被他吸引。成为老师之后我也体会过这样的心情,有时讲到激动处声音不自觉上扬,一节课下来只觉得无比畅快,学生的脸上也洋溢着满足,那一刻教学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教学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后的成果,显然我的积累还不够。教学能力是教育的基石,有了它才能继续谈教育。罗老师把“安全”放在幸福课堂特质的第一位,这是令我意外的。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以至于老师们经常都忽略了学生的这一需要。这里的安全威胁不是指学校里的意外事故,而是老师。体罚是师德的一条红线,老师们都知道并且避而远之。可是大部分老师做到的仅仅是不过分责罚和批评,在日常教学中口头责骂甚至是侮辱,打手心等轻微惩罚还是普遍存在的。大声呵斥和责罚是树立威信最直接和简单的方法,但绝不是最好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尊敬老师、信服老师是需要长久的时间的,因此很多老师不愿意去选择这一条路。在打骂下屈从的学生只有表面的听话,身在课堂心却不在,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结果。幸福课堂对我来说可能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可以先从“快乐课堂”做起,用一次眼神示意代替责骂,用一次为班级志愿服务代替责罚,给学生时间讲一讲他们的困惑,允许他们以比较轻松的姿势听一节课······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幸福课堂的升华在于爱的投入。老师和学生的交往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后的交往才是体现“教育”的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可以有很多种可能,在我看来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爱戴老师,最不可接受的是学生畏惧老师。学生的世界很单纯,付出热情、真诚、激励就可以获得信任,这种信任可以解决很多教学问题,进而成为一股强有力的教学力量。每个班级里总有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过于关注成绩的老师往往会把他们视为眼中钉,严加管教,结果却是越管越差。其实,作为老师首先要接受的观念就是教育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学生通过学习就能达到同一高度。所以不能以同样的方法教所有学生,也不必以成绩这一个标杆衡量所有学生。尝试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纵向的去看学生的进步与否,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讽刺。这都是朋友会做的事情,当你真正把学生当成一个朋友,以同龄人的角度去和他们交流,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明媚可爱。当他们也把你当作朋友,不需要督促和唠叨,你说的话他们都会记在心里,尽全力去完成你要求。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这才是师生关系该有的样子。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如同一幅优美画卷,语文老师应该有发现美的心灵,更要具备引导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这一片“蔚蓝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