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0/6/30 15:45:39 |1038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程香 | 骨干称号 | 市学带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42 | |
徒 弟 | 姓 名 | 潘卓茜 | 培养目标 | 区骨干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24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2020.6.1 | 《认识分数》 | 《认识分数》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1、从生活情境中导入新课,亲近、有趣。 分数起源于分,程老师充分地注意到这一点,创设了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过生日。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怎么分?——平均分,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这个蛋糕的一半,自然地引出了分数。 2、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数学知识需要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新课标指出)。本节课中,程老师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折一折并涂色表示 。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逐步清晰了几分之一的概念――“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接着,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或圆这些材料折一折并涂色表示几分之几,再让学生对一个个作品进行辨析。于是,几分之几也就很容易地从学生的手指中一个个地 “诞生”了。 3、让学生数学的眼光更敏锐。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的概念。”“要鼓励学生现学现卖,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概念。”在“法国国旗”、“五角星”、“汽车标志”及用卡片中的成语来找分数,巩固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增强了数学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眼光更为敏锐 | |
徒 弟 研 究 课 | 2020.6.19 | 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华罗庚传》
| 科学家最引以为快的事情,是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进步。更愉快的是,这些工作能对人们有用,为国家争光。最近,我阅读了华罗庚教授的传记《华罗庚传》,愈读下去愈发觉得老一辈科学家所闪耀出的高贵品格和优秀工作能力是现在这个社会所缺少的。这些好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 苦心孤诣,精研学问,努力做好研究工作。华罗庚教授作为一名数学工作者,一直坚持不懈地钻研学问,做学问,将国内数学的许多分支专业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地开拓出来,极大提高了中国数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丰富和填补了许多的中国数学专业的空白。但有谁知道,享誉国际蜚声海内外的华罗庚教授当初进入清华学习并当上助教的时候他的学历只有初中呢,他当时写的关于苏家驹五次方程驳论的文章,被清华的杨武之发现并推荐给熊庆来教授,乃至于熊教授慧眼识才,他还是十分幸运的,但是其背后却是异于常人的艰辛付出;为了能增加读书的时间,每天都能游历在数学的海洋里,他每天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为了钻研问题他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没有特异功能,凭的只是惊人的毅力,原本要一两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几天就能看完。这种不怕吃苦努力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形成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学习的精神。 不为名利,敬业爱国,积极创新求变干好工作。都知道学习数学要天赋,但是创新同样重要,很多享誉世界的数学成果都是从原有的基础上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并研究才取得的成果。科学工作者就是要在在工作创新,创新中工作,不断开拓,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华罗庚教授在工作中积极和大众交流,推广数学中苦涩难懂的优选统筹法,硬生生的用大众听得懂得词语将佶屈聱牙的数学理论讲解给人们听,并积极地将理论创新性的用在生产实践中,极大的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习华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将教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华罗庚教授在工作中也低调敬业,人家是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甚至不说,不为名利,只为奉献数学事业,为国争光。当时美国几所顶尖开出高薪让华教授去美国任教并为他开出可以永久居留美国的条件,但他不被美国顶尖大学抛出的橄榄枝所诱惑,不囿于世人所在乎的名利,积极为祖国的数学事业添砖加瓦,勤奋工作,细致做研究。他这种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不可谓之一股清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学习华教授这种精神,耐住性子努力工作,静下心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 认识不足,积极发现人才,勇于克服挫折,坚持追求真理。文革十年期间,科学文化收到极大冲击,华罗庚教授是中科大的副校长,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创新。 华教授被保送打英国剑桥大学的时候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要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不受限制,同时攻读七、八门不同的学科进行交叉学科学习。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毕业之际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在剑桥的两年内,他撰写并发表了 20 篇论文。从论文的科学价值和水平来看,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日之时。 世事沧桑,尽管时光流逝,但华罗庚这个名字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黯淡起来。读完《华罗庚传》之后,我体会到了老一辈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品质,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汲取这种正能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将之付诸于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这些优秀的品质,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