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11月记录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0/11/30 16:32:04 |959次浏览
师 傅 | 姓 名 | 程香 | 骨干称号 | 市学带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
徒 弟 | 姓 名 | 曹俊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26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2020.11.3 | 《认识升》 | 升和毫升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教学中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比如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由于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装盒。等学生交流完毕,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剪下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除了这些,一些乳液,比如护手霜等。在让学生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时。用针筒取1毫升的水,倒入手心中,让学生感知1毫升的水大约是15滴。在实验中分别取100毫升、250毫升、200毫升容器,把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 |
徒 弟 研 究 课 | 2020.11.5 | 《认识升》 | “升和毫升”这两个单位虽然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可能会知道一些东西可以用升或毫升作单位,但具体“升”或“毫升”有多大是没有概念的,因此这节课让学生联系实际和生活中的常识并通过操作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可行的。原教案中是通过直接比较茶杯装水多少来揭示容量的概念。因为杯子有大有小,形状也可能不一样,而且学生对于杯子中的多少并不一定能够一口说准。为避免争论,因 此我改用了牛奶瓶导入,因为牛奶瓶学生比较熟悉,上面也标明净含量,可能与学生实际联系得更紧密些。接着有用饮料瓶进行比较,道理也是一样的。通过两次比较,即使了容量的概念。接着通过两幅图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后发现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过渡到“升”的认识。首先让学生观察几种常见容器,说说哪些东西可以用升作单位;接着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让后通过进一步的操作、观察,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容器加深对1升的认识。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产生兴趣,也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靠。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
《评价应当有分量》是《给教师的建议》的第17章。 苏霍姆霖斯基认为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他给出相关的建议如下: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第二,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该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这一步将会成为他的思维的情绪刺激(认识的快乐)的源泉。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第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坟,那你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 第四,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 第一次看到这条建议的时候,恰逢我正在为评的问题苦恼着。我一直不喜欢给孩子打良好,那么在批全体的补充习题的时候怎样保持一种平衡呢?我们都熟知孩子的学习能力和速度都是有差异的,尤其是数学这种学科,对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要求又很高。对于发展相对慢个一两年的孩子怎么给他评价呢?这条建议坚定了我的想法,给了我更多的提示。我不给错误错误特别多的孩子评分。等他完全改正确之后,我给他评个优秀,说明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一直忐忑这种做法是否合适,直到第一次看到这条建议时,我知道,我的做法还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在孩子还没有学会的时候,给他评价是不公平的。就像参加百米赛跑,让一个刚学会走路技巧的孩子,跟一群已经掌握了起跑、加速和冲刺的技巧的选手一起比赛。是非常不公平的。 一次一个孩子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的等第是优秀呀?我没有星星。”我笑着跟孩子说:“打优秀,是因为你原来没学会,现在跟老师一起又学会啦!所以这部分是优秀啦!”我以这样的等第传达着,你们都在努力的学习这门学科,你们已经入门了,再努力一些就是非常棒了,能得小星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