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师徒结对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1/3/31 15:10:23 |954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3 月记录表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程香 | 骨干称号 | 市优青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43 | |
徒 弟 | 姓 名 | 魏星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数学 | 年 龄 | 24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2021年3月15日 |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做文章: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 |
徒 弟 研 究 课 | 2021年3月31日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笔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算理、算法。课标中提出:“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学能力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将所学技能实践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童化数学”教育是追寻“儿童本位”和“数学学科本质”之间智慧的契合。在教学中,我尝试依循“童化数学”的教育理念,设计和实施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在儿童化的教学方式与氛围中,深入探究算理和总结算法。 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第一步:童化激趣,唤醒数学经验;第二步:童化探究,突破数学难点;第三步:童化合作,深化数学交流;第四步:童化运用,体会数学价值;第五步:童化延伸,感受数学意蕴。 综观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有以下优点: 一、卡通串联,叩响童化之门 本节课的基础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也是算理的必然回归。因此,课堂伊始,以灰太狼进攻羊村导入,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接着用三位卡通人物跳绳比赛开启探索的序幕,最后,以卡通故事为主线设计层次性的练习。用卡通化的情境来串联全课,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学,自然也能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贴近儿童、叩响童化数学之门。 二、联系比较,探寻童化之根 本节课着重沟通几个联系,并比较异同,在此过程中探寻算法的根源,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首先,尝试沟通估算、口算和笔算三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说,百以内的加法计算时都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个一,根本上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其次,在比较口算的不同方法时发现,都是先拆分再合,与一年级《分与合》单元建立联系。在联系与比较的过程中,完善对知识的建构,探寻童化数学的根本。 三、表达交流,唤醒童化之魂 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谈及数学影响时曾言:“能说的就应该说清楚。”思维清晰性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本节课多次要求学生说算理、说算法,和同桌说、和小组同学说。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交流中,不仅需要主动厘清计算的算理和思维逻辑,更能培养数感,做到“胸中有数”,对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有较大敏感性。最终使学生善于计算、乐于计算,唤醒儿童对于计算学习根植于灵魂的愉悦感受。 经过深入的反思,我发现这节课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活动要求不够明确。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应及时出示具体易操作的活动要求,让孩子读一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索的目标上来,知道分工和 总之,本次课堂教学和反思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童化数学”研究的意义重要、意蕴深远,是寻求数学本质与儿童本位之间智慧的契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多思,在实践中多磨多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径。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自卑与超越》 | 《自卑与超越》告诉了我们这些不理智的行为从何而来,以及解答了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个问题。 1、不理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会做出一些自己明知道并不理智的行为?比如沉迷于忙碌的状态中,逃避可能出现的困难,刻意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不想与任何人产生交流,对别人的优秀感到痛苦,无法忍受别人的忽视,想方设法报复他人,或是突然间大发脾气甚至是伤害他人……等等。我们经常会把这些行为归结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实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源于我们的自卑。 2、自卑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拥有的自卑感,往往源于童年的经历:家庭的贫困、父母的忽视、他人的欺凌、生理的缺陷等等。这是因为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很差。当我们感受到痛苦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甚至于遭到父母的责骂,我们就很容易将这些痛苦当成自己的过错,把这些痛苦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形成自卑。 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当我们对面临的问题没有做好恰当的准备或应对,而且认为自己无法解决时,自卑感就出现了。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卑而感到紧张,不过,正是因为有着自卑感我们才会超越,正是因为超越才得到成长,所以自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行为,其实都是在错误地面对自卑。 4、错误面对自卑的方式——寻找优越感: 我们往往会选择两种方式来面对内心的自卑。一种是营造内心的优越感:比如我只要不去努力,就不会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一种是追求外在的优越感,比如我必须要比别人努力和成功,才可以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足。这两种表现的原因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带来的自卑感。同理,当我们害怕受到别人伤害时,既可能通过封闭自己来营造内心的优越感,也可能通过伤害和报复他人来追求外在的优越感。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不理智的行为,本质上都是通过寻找优越感来掩盖自卑的行为。 5、正确面对自卑的第一种方式——认清自卑: 所以,如果想要正确面对我们的自卑,第一种方法是从根本上认清我们的自卑:当我们不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时,或者我们不把别人的态度当作伤害时,我们的自卑感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没有自卑感,很多都只是普通的事情而已,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很难理解他人痛苦的原因。但当局者迷,如果想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自卑感,首先要找到自己自卑的根源所在,还要通过学习来掌握认清它的知识,再加上这种自卑感通过长年的积累,已经深深地内化成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所以仅靠我们自己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得到他人的帮助,这也就是正确面对自卑的第二种方法——学会合作。 6、正确面对自卑的第二种方式——学会合作: 虽然我们的自卑感很难避免,但我们还有另外一种面对自卑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超越自卑。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职业、同伴和爱人都是我们与社会的连接。如果我们的职业目标是为社会产生价值,与同伴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意识,并且与爱人平等相处、相互关爱的话,我们就能真正跳出寻找优越感的陷阱,从而坦然面对自己的自卑和不足,因为我们将明白人无完人,而我们的不足是可以通过他人的力量弥补的。 7、正确的职业目标——价值 一个正确的职业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我们职业目标只是为了活出优越感,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满意。如果我们努力的方向不符合社会的需求,那么我们就会陷于忙碌和焦虑之中,而如果我们的行动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我们的行为就会相当不明智,所有的犯罪都是来自于寻找优越感的捷径。 8、正确的同伴关系——合作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培养的都是我们的竞争意识,伤害的却是我们的合作能力。自卑情结往往告诉我们,合作中的成功不属于你,我们总是以竞争意识来面对朋友或同事的关系,但这样只会让我们在寻找优越感的错误上越走越远。相反,如果我们以合作关系来对待我们的同伴,在努力过程中也使别人受益,我们就会更加容易获得他人的合作,也不会发现别人很难被说服。所有的失败者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和他人的合作能力非常差。 9、正确的家庭关系——平等 在一个家庭之中,最好的关系就是平等——夫妻之间平等,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样平等。夫妻之间应明白双方的所承担的责任只不过是家庭劳动分工的结果,绝不应让自己所做的看起来像是在给予。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去正确的解读在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身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得到进步的,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真正的关怀,这样才可以帮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合作,学会关爱别人,学会和他人之间建立连接和关系,用父母对待他的方法去对待别人。 10、自卑与超越 我们在心底对价值观和成功的所有评判,最终都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这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共同点。心理学就是对合作中缺陷的理解,如果自己和社会、朋友、家人在合作中没有缺陷,那么自己的心理就很健康。所以自卑并不是我们的心理问题,有问题的是当我们感受到自卑的时候去寻找优越感的行为。所以如果想要真正超越自卑,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秘诀就在于这三个词:【合作】、【平等】和【连接】 |
注:此表由徒弟填写,月底以电子稿的形式传给胡佳佳老师,填写情况将作为青蓝工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填表日期: 2021 年 3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