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师徒结对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1/6/30 15:00:55 |1121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朱雨濛 | 骨干称号 | 区优青 |
学 科 | 语文 | 年 龄 | 32 | |
徒 弟 | 姓 名 | 郭笑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语文 | 年 龄 | 25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6.8 |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 朱老师教的这篇文章《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二年级的学生接触过许多童话,他们想象力丰富,对课文中的拟人写法比较熟悉,但课文讲述万物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它以第三者的口吻介绍了,太阳、月亮、水等事物学习的过程。 这些奇妙的想象,朱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感受,化解了教学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朱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然后总结他们学习哪些本领。以重点句子为突破口,通过把握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中心。回顾整堂课教学,没有简单的说教,就如课文中所说,万物的学习都是在做最容易的事,孩子们的学习也是自然而然学会的。简单的故事,扎实的课堂,不拘一格的想象,带给儿童诗意的憧憬,构建了独特的童年世界。 第二课时,朱老师用多种开头引出整本书教学。打破了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并让学生选择一种开头进行书写。真正让学生做到了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让童话教学的读与写进行了有机结合。 | |
徒 弟 研 究 课 | 6.10 | 《羿射九日》 | 《羿射九日》是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教学时,我立足文体特点,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多形式读,读好故事。 教学时通过默读羿射九日的原因、过程两部分内容,达到练习、巩固默读之目的。通过朗读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画面,感受人物形象。指名读、比赛读、展示读、评价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好故事,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好铺垫。 二、搭建支架,讲好故事。 为了完成“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讲故事”的教学目标,我分层设计,层层推进:1.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讲好故事搭建支架;2.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借助文中词语、课文插图分别讲好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讲好故事找到支点。这样的分层推进,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使学生感知了故事大意,又能借助词句深入到故事内容,“完整地讲故事”的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三、关注文体,感受神奇 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幻想,是神话故事显著的特点。教学时,我立足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羿射日的神奇,学生从“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感受“九十九”这个神奇的数字,体会羿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东海边的艰难。从“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太阳就是一箭。那个太阳一下子爆裂开,一团团火球到处乱窜……”的动作描写中,感受羿一箭射爆太阳的神武,体会他的武艺高强,过人的神力和非凡的技艺等。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感受着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羿的形象也渐渐在他们的头脑中明朗起来,唤醒了学生对英雄的感佩、崇拜情结。 四、仿说语言,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重视语言积累,落实语言运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三处语言训练:1. 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学生读了句子“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说出了“他穿过九十九片森林,越过九十九条山谷,走过九十九条山路”等句,在练说句子中想象羿到达东海的不易。2.想象羿射死了九个太阳后,还有哪些景象让你感受到了勃勃生机?学生在品读文中最后一段的描述之后,畅想到:“树木绿了,绿得亮眼;小鸟叽叽喳喳,在枝头歌唱;小兔蹦蹦跳跳,在草地上撒欢……”放飞想象,练习表达中再次体会羿为民造福的伟大功绩。3.借助提示,讲故事。这样的教学活动,既积累了词语,又通过语言重组,强化了表达,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五、推荐阅读,延伸课外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神话的文体特点后,我适时推荐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一书,鼓励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实现了从一篇走向一本,从一本学会一类,将语文学习延伸至生活。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积攒生命的光》 | 一部个人的教育史 ——读《积攒生命的光》
2018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积攒生命的光——贾志敏教育口述史》。封面是素色,炭笔素描的面部特写,透着深邃、坚定、包容与接纳。贾老师凝视的眼神里,装着一部厚重的个人语文教育史。或许,这里还有一个比教育更辽阔的世界。 我很喜欢书名——《积攒生命的光》。细细揣度,“积攒”是一点点集聚力量的过程,“光”有点亮之意,希望之意。贾老师生命有光,我们被一一照见,美好啊!美好,从阅读开始。不薄不厚的一册,不大不小的开本,目录竖排,内页文字疏朗,配上一些珍贵的旧照,增添了时代的厚重感……总之,与内容高度契合的装帧设计之好超出我的想象。 读书先读序。我不止一次读序言《贾老师与我》,原先的碎片记忆在朱煜老师的叙述中渐渐连贯、清晰起来。为什么是“口述史”?朱老师说,贾老师的经历与其他名师不同,他的人生起伏与国家几十年的变迁紧密相关,他的教育叙事适合用口述的方式记录下来。口述录音多为上海浦东方言,朱老师与贾老师共事多年,又同为浦东人,故能在整理文字时最大程度地还原本意,保留口语,以飨读者。 序言的文字极富张力,从与贾老师相处的二十多年经历中选择材料,精心组合,娓娓道来,为我们建立起真实而立体的贾老师印象:一位永远热爱教学的老师,一位心里装着孩子的校长,一位耐心带教青年教师的前辈,一位有良知、有责任的公民……不仅如此,其表达方式也独具匠心,口语化的讲述与“口述史”毫不违合,融为一体。文末这样写道:“贾老师坐在电脑前一边移动鼠标一边为我讲解。恍惚间,我好像回到了20多年前,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看他拿着红笔,在文稿纸上修改我的文章。”此情此景,实在动人。《贾老师与我》,从“我”的视角为读者打开贾老师传奇的教育人生。 贾老师早年的生活似乎与教育无关,但又无处不是教育。《“酱油瓶”·含羞草》里的父亲,《林先生》里的父亲,言语不多,严厉,有爱,这些都深烙于子女的一生,使他们在日后的舛难中坚韧。“我深知只要不失去自信心,只要对事业、对理想尚存一息希望,那么,厄运可能是一份深不可测的宝藏。” 难以想象,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在尊严丧失的文革岁月里,在拼命付出却收始终得不到认可的不公下,贾老师竟能以如此的宽容与信念等待生命的翻转,慨叹之余,深深敬仰! 贾老师讲述最多的,还是老师。他无限感激生活中遇到的良师。林慧先生给我的印象极深,今天看来,她也绝对是一位有创意、有活力、有魅力的好老师。“Mr.浦东”让人忍俊不禁,弹手风琴指挥出操,打潇洒的指哨指挥比赛,会教会玩。“顽童”变“粉丝”,不足为奇。钱梦龙先生提到的武老师,用一本《王云五四角号码大字典》改变了钱先生的学习之路。于永正老师等教育前辈一生热爱教育,忧心教育,令人动容。“教育是引导,教育是培养,教育也是一种影响。教师要有一颗善心,教师的价值体现在‘教’字上。”钱梦龙先生与贾老师握手感慨,让我领悟:在教育的根系处,投入善意,是为师者之责任、良心。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贾老师也常常自省,为看似微小的不当言行而懊恼、自责。他为当众调侃学生的错误而深感不安,诚恳地致歉,获得原谅,抚平孩子心灵的伤痕。贾老师说,与其说我们在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孩子在“教育”我们。感谢学生,教学相长。 说起教学来,贾老师滔滔不绝,不遗余力。他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对公开课的建议,对教育真谛的感悟,引发我对教育教学的长久思考。他反复引用李伯棠教授的话劝告青年教师:“语文课上,还是读得太少!”他的“三看,三不看”精准扼要地指出了听课的要诀,那就是——看课堂真相,看学生生长。此三条,便是一节好课的标准。听课如此,上课亦然。教室里有没有“书声琅琅”?有没有“议论纷纷”?乃是对我们日常教学的检视。 “成功的教育,其内容必须是深刻的、独特的,乃至直抵人心、无可复制的。”这是贾老师对教育内涵的深切体认。贾老师的作文教学,便是“成功的教育”。简单而深刻,精准而开放,自成风格。他对“作文”的理解从不局限于一节课,而是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而教。正如书的扉页上所写:“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终身。”我更愿意说,贾老师所践行的,不只是“作文教学”,更是“作文教育”。 贾老师善于思,善于行,善于省。他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启发,摸索出自己的作文教学之道。譬如,书中提到叶圣陶先生对子女的“不教胜教”,即每天读一点,写一点,改一点。又如,吴立岗教授提出的“素描作文”对贾老师产生深刻影响。“素描作文”是来自前苏联的作文理论,把美术学科的概念,心理学的科学成果移植到作文课堂里,让孩子由怕写到爱写。过去看贾老师教作文,并不能参透其中的门道。如今再观课,才有了新的领悟。“让‘生活’在教室再现慢化了的动作”“典型表象”“无声默写”等作文理念、操作要义渐渐明晰。贾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遣词用句的敏感度曾让我无比惊讶,如今在“素描作文”中找到了答案:慢动作训练,练就了师生过人的语感,扎实的表达。 “我们的作文训练,必须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作出重大改革,要在训练字、词、句、篇的知识、技能的同时,特别注意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贾老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明确指出了作文训练的方向和路径。然而,反观今天的作文教学,问题解决了吗?机械枯燥的训练仍旧存在,空中作秀、华而不实等诸多乱象纷呈。作文教学的改革,依然任道重远。 打开笔记本,写下两行自励的话:“您是光,生生不息。生命里跃动的思想碎影,仿佛对话,抵达灵魂。只能说,感恩、进步,是此后生命中唯一的权利。” 一部个人的教育史,一部群体的学习史。 永远怀念贾志敏老师。 |
注:此表由徒弟填写,月底以电子稿的形式传给周雨晴老师,填写情况将作为青蓝工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填表日期: 2021 年 6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