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师徒结对表
作者:程香|发布时间:2021/6/30 15:02:20 |1209次浏览
科学园小学“青蓝工程”履职 6 月记录表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韩晗 | 骨干称号 | |
学 科 | 音乐 | 年 龄 | 35 | |
徒 弟 | 姓 名 | 李舒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音乐 | 年 龄 | 32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2021.6.9 | 《恰利利恰利》 |
韩老师亲切的语言,自然的教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韩老师的《恰利利恰利》。她采用的方式是跟着音乐拍手走进教室,并且让学生观看厨具创造音乐的视频作为导入,一下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韩老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还引入了美术的元素,边唱边在黑板上画出了劳动的景象,并且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想劳动动作。 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从精神上产生愉悦与美感。让学生在感受到音乐动态美的同时,个性也得到了张扬。如学生展示唱与学生互评环节,还有唱游环节,特别是唱游环节,学生边唱边配上舞蹈,把学生的童真、童趣都表现出来了。 《恰利利恰利》这首歌曲后半部分有一个二声部的合唱,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韩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打破了传统的从前至后的“顺序”教学方法。从导入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劳动声响,进行节奏模拟,从节奏切入,为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二声部教学部分,巧妙地运用了柯达伊手势,分别给出学生“ sol ”和“ la ”两个音,渐渐引导学生按两个音的顺序来做创编旋律的练习。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就可以将《恰利利恰利》的二声部部分“创编”出来。唱一唱自己创编的旋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来我也可以“作曲”啦!将自己创编的旋律唱熟,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首歌曲的二声部部分。由于歌曲的前半部分比较简单,在学生学过前半部分之后,当 梁 老师再出示《恰利利恰利》的乐谱时,学生发现:歌曲的后半部分竟然就是自己“创编”的旋律,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了。把歌曲表现到最完美,除了用歌声,也可以用动作和打击乐器。我又运用各抒己见的方式,再一次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加入打击乐器伴奏。最后,学生在“创编——舞蹈——伴奏”中,将音乐课再次推向高潮。学生真正地在四十分钟里成为了音乐的主人。 | |
徒 弟 研 究 课 |
2021.6.17 |
《小松树》 |
《小松树》可分成两段音乐。因此,在第一段音乐中,我从其速度、节奏、情绪等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段音乐速度稍快,富有弹性的节奏让人感到明快、活泼的气氛,旋律上下起伏,让学生感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启发:"你们想到了哪些钟的声音呀?"他们联想到了"有小钟,大钟,还有布谷钟,他们正在进行唱歌比赛。"于是我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表演中,让他们来表演: "用你的手指当分针和时针走路,注意要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 如:有的用手指划圈;有的左手上举不动,右手划圈;有的几个小朋友一起围成圈,中间两个小朋友扮分针和秒针走动……。伴随着"滴答滴答"的钟表声,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接下来在第二段音乐的欣赏中进行与第一段的比较得出这段音乐比较安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你们听那是老爷爷在为小闹钟看病呢?"让学生不仅可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形象,也可以用口头来表达所听到的内容。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对于小学一二年级低龄儿童来说,更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教育的细节》 |
这学期,我认真拜读了朱永通的著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今天的音乐教育,决不缺少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缺少的是对理论和方法能内化的“实践者”;决不缺少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缺少的是关注教学细节的“育人者”。若内容为课堂教学之灵魂,结构为骨架,那么细节可称之为血肉,是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教学要想得到较好的效果,须在细节上多下功夫。 音乐教学行为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目的的师生外部行为的总和。音乐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它可以是音乐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行为组合,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对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反应。它不是音乐教师与学生抽象的、内隐的思维活动和内部情感,而是这种内部东西的外显化、具体化和操作化。音乐教学细节具有“情境性”、“指示性”、“教育性”的特征。师生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音乐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的“教育性”告诉我们,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我们以为“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我们所忽视和漠视的地方,常常隐藏着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 。由上可以看出,其实任何整体都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它无处不在,自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亦有它的存在。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思想工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掌握技术技能。这种讲与练的反复交替形成了讲与练的教学细节的变换。讲与练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例如在欣赏《培尔金特—晨曲》这首作品时我让学生听辨乐器音色、想象画面、用“WU”哼唱等方式,体验草原的空旷及俄罗斯音乐飘荡的意境;接着我出示主题音乐一的变奏,即展现俄国军队形象的音乐,请学生关注两段音乐的联系,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东西,引导学生交流:此音乐旋律一样,但演奏乐器由单件演奏变为乐队全奏,力度加强,速度加快,音乐情绪从悠远、空旷变为富有节奏、威武雄壮等变化,由此得出结论,音乐要素的变化可以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讲与练组成的细节是课堂教学中的理想细节的体现,更是音乐教学中最基本、最易掌握的细节。
|
填表日期: 2021 年 6 月 26 日